為 藝 術 犧 牲
Labels: 藝術中心
在城市裏,自然消失了,我們不會感懼上帝造物的神奇偉大,因爲我們被我們自己製造的符號包圍。城市就是人類文明的表像,把城市擬人化,愛上城市,就是把人類物化,愛上自己。大家試幻想,衆多對城市文化的觀察,所有有關城市生活的文藝創作,都是人和鏡子的對望,一封寫給自己的信。或纏綿抵死,或耐心叮嚀。主題只有一個──我,或者我們
在圖書館借了一本<胡適圖傳>,兩天看完了.最記得這一段,引自胡適寫給美國女友偉蓮司的信:Labels: 讀書

去了牛棚劇場,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演出陳炳釗的新作品《NSAD無異常發現》.
那是星期一,前一晚嚴重失眠,幾乎沒合過眼,緊張工作了一整天,去到劇場已經恍恍惚惚,預料會開場睡到完場.但我完全沒有睡意,身體很累,背脊很痛.劇情講一個正常女子,由失眠開始,逐漸步入失常的世界,愈走愈遠,最後站在自殺邊緣.劇中加插多重意象--中世紀的愚人船,痲瘋病人,女子的內心吶喊,夢境般穿插交錯.最後,她站在一張椅上,把一個繩圈套在頸上,重複說著,說她要怎樣去死.
去牛棚看戲,令我想起八十年代尾,去黃大仙城市劇場看戲的日子.城市劇場是城市當代舞蹈團團址樓下的小劇場,沙磚上是駐場劇團,陳炳釗,鄺為立,梵谷等等的實驗作品密集地上演.設備不多,但地下劇場的氣氛一流.我想:陳炳釗想在牛棚重建當年沙磚上和城市劇場的小劇場盛況.看那晚的演出,他成功了.
星期日陪茹穀去買玩具,有意外收穫,買了一套五盒TAKARA昭和生活模型.
不是我小時候那種大陣仗專業版軍事模型(連比例都沒有,我估計是1:50).這是給大人懷舊的小玩具,已經上色,每款要膠水黏合的部件只有六七件.「對象年齡」是「二十才」,精美的懷舊包裝設計,每盒還送一包浴鹽.每盒只三十五元.
昭和四十年,是1965年,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東京奧運剛過了一年,五年後的大阪世博(就是漫畫<二十世紀少年>的出發點),將會宣告科技和商業社會的降臨.1965年的日本社會很不安穩,五年前的由安保鬥爭(就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的背景)開始的學生運動已轉變成為社會運動,愈演愈烈.1965年,這是一個成年日本人看見這小模型的時候,會想到的事情.
這就是玩具店內的國民教育.日本人真幸福,玩具也有如此的歷史文化深度.我想:如果有人製作1966年的香港唐樓生活模型,1973年<獅子山下>劇中橫頭磡陡罝區的生活模型,77年<小時候>劇中的沙田瀝源邨,1989年的太古城,那該多好.今天我們的博物館,已經開始展示生活歷史,幾時我們才能在玩具店以幾十元買到我們的文化回憶?
九零年第一次跟沙磚上(你記得沙磚上嗎?)去台北,感覺那城市很年青,那時後解嚴不久,思想解放了,藝文界非常有創造力,本土化的浪潮在文化界興起,閩南語開始流行,到處都聽到台語歌,吃台菜,為二二八翻案.那時台灣小劇場運動非常蓬勃,讓我們這班被「六四九七」四個數字困擾的香港仔非常羨慕.那次認識了一個香港人Paul,他在台北念完書後,決定留下來工作,因為「在台灣,我比較知道自己在那裡.」那年,台灣的確很知道自己在那裡.
兩本書的觀點不同,但都寫得心平氣和,很理性地講道理.看完這兩本書,我對台灣人的看法改觀,並不是人人都在想逃難,還有人認真為自己的家園,只社會的前途想出路.我們不應小看台灣社會自我改正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