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0, 2006

藝術中心是甚麼?



藝術中心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很難用三言兩語講得清楚.我嘗試為<藝訊>寫一篇很簡潔介紹,結果寫了八大段.

藝術中心是法定機構
我們雖然是由政府成立的法定機構,但擁有很大的自由.1977年香港政府給了我們這塊小小的,一萬平方呎的地,負擔了一半的建造費(另一半由民間籌募).近三十年來,我們在沒有政府資助下營運,以自負盈虧的方式運作,以租金,票房收入,學費和籌款等收入來運作,努力自強.

藝術中心是一個藝術場地
我們是一所歷史悠久的藝術地標.我們以當代藝術著名,亦是香港藝術家大顯身手的地方.我們雖然不是最新最大的場館,但肯定是最有生氣的藝術中心.我們有一個劇院,一個電影院,一個小劇場,兩層展覽廳.我們有畫廊,書店,音樂店,有咖啡店,門外還有一個長期展示公共藝術的公園.

藝術中心是一個文化產業營運中心
我們就是一個藝術社群.我們是一所十九層高的大樓,有八層讓文化藝術,設計和傳播機構租用作為營運和創作的地方.其中有德國文化中心──哥德學院,音樂教育中心--音樂事務處,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劇場租合和7A班戲劇組,設計單位──思聯建築設計和allrightreserved,藝術機構──香港藝術節,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等等,總共有二十多個大小機構在這棟大樓工作.

藝術中心是一間藝術學校
我們認為,香港的藝術教育嚴重不足.因此,我們成立了香港藝術學院──香港最大規模的視覺藝術學院,大部分老師都是活躍的藝術家,課程包括純藝術,應用藝術和媒體藝術,每年收生達四百人,已開辦由証書,文憑,高級文憑以至和大學合作的學位和碩士課程.每天在這棟大樓出出入入的學生,令這裡充滿學習氣氛.

藝術中心是一個藝術活動策劃者
我們身體力行,每年策劃推動多項活動,包括演藝,視藝,電影及錄象.今年我們正在推行一連串以動漫畫為主題的節目──漫畫工地.我們正和劇場組合推行一個為期三年的駐場藝團計畫──PIP快樂共和.我們亦和香港公共藝術一起,在香港不同地點推行一連串公共藝術計劃.

藝術中心是新意念的策動者
我們充滿探索精神.很多藝術機構,成立早年都以藝術中心關係密切,甚至以這裡為基地,例如展能藝術會,青年藝術節,中英劇團等等.多年以來,我們推動成立了很多新的藝術組織,開展新的藝術領域,包括香港美感教育機構,藝術在醫院,香港公共藝術,香港教育劇場論壇等等,最新的項目是石硤尾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藝術中心是香港藝術政策的推動者
我們關心政策環境.藝術中心常常舉辦探討藝術政策的論壇,探討將來的方向.很多年來,每當有藝術界共同關心的大議題,藝術家都自然會來這裡商討.

藝術中心是藝術家聚集的的地方
我們就是藝術的「中心」.我們活動繁多,位處文化氣氛濃厚的灣仔,又樂於和各方藝術家交朋友,令藝術中心成為香港最熱鬧的藝術蒲點.我們四樓的咖啡店Pumpernickel就是是各方藝術家閒聊,開會和「意外」碰上的地方.

我們究竟是甚麼?
過去三十年,我們都在問這個問題.藝術中心是一個不斷重新定位的機構,藝術上,我們有最大的自由,運作上,我們擁有很大的彈性,設施方面,我們可作多方面發展,財政上,我們必須要切合社會需要,適應環境變化.我們是香港藝術的寫照.

這麼多年來,社會在變,藝術也跟著變,有一點是一直未變的──我們一直站在最前端.

Labels:

Thursday, May 25, 2006

為藝術犧牲

Tuesday, May 23, 2006

記事簿


我是個為一本記事簿發神經的人.

記事簿我只用空白的,無間無格.曾經用了 moleskine 好幾年,最喜歡它全黑色的硬騾皮,沉實低調到炫耀的地步.紙質很好,很滑的米黃色.夾在厚黑皮中間,被黑色彈性帶箍著,結實得天荒地老.夾一條灰色的緞帶,加上底頁的小文件袋,簡單實用,大的小的我都用過,老土亦經典.用完的 moleskine 我都會收起來,一年復一年,有一大疊. 首先是在歐洲發現,自己買,托朋友買,每次三四本,怕缺貨,櫃桶內經常屯積了十幾本moleskine .我知道,這完全是上癮的症狀.到去年(抑或前年?)香港有代理,在PAGE ONE大力推廣,更推出七彩版.我很開心,因為從此,我不再想用了.

直至近來,無印良品推出文庫本記事簿,它是moleskine的相反,薄薄的黃色皮,再生紙,輕,軟,薄,最薄的一款只有4.5mm. 拿上手時,我想:用來寫短篇小說剛剛好.買了幾本小薄的,幾本小厚的,幾本大厚的,過了幾天,怕缺貨,再去買了幾本.

我又發神經了.

多麼動人的一句話 (2)

Monday, May 22, 2006

多麼動人的一句話

時代太悶,不要等,再等,只會更悶.今天就是最好的時機.我們的時代,已經來到!

Friday, May 19, 2006

i like this cat

Labels:

Thursday, May 18, 2006

努力做個中國人

看完萬歷十五年,感慨良多.

1.胡恩威承傳了榮念曾的視野,立足點是香港,關心的是中國.這是香港劇場以至藝術界都少有的.進念處理這些大題材,有觀點有態度.正當文化人在擔心香港被邊緣化,大家都不知道香港的定位,在抉擇要否棄守香港的時候,胡恩威告訴大家,他在努力地在香港做一個有反省,有抱負的中國人.這個戲,對所有中國人都有意義.

2.這齣戲是黃仁宇的勝利,給觀眾的震撼,大部份來自他的書.胡恩威謝幕時叫觀眾去讀<萬歷十五年>,「因為比這齣戲好看多了」,他說對了.和<半生緣>一樣,這是齣改編劇.創作者未有嘗試跳出書的範圍.對我來說,胡恩威在幫我把書再速讀一次.這方面他很成功,亦很有意思.幾百人一起在劇場內經歷一個三小時的腦震盪,兩星期內,香港有幾千人,他們多少都會想《萬曆十五年》和他們身處的中國/香港社會的關係.這很有意思,也這是劇場這藝術 (here and now) 的特色,或者如進念說的--戲劇的力量.

3.胡恩威很勇敢,叫進念的演員「演戲」,不是〔東宮西宮〕那種由演員性格主導的趣劇式演技,亦非進念傳統那種 minimalism 的表演.他們今次大膽踏進king sir 的領域.嘗試揣摩並投入一個角色.從進念過去二十多年的實驗戲劇的路,有破又立,不斷打破自己的框框.今次實在是一個勇敢的實驗,有成功亦有失敗,黃大徽和楊永德演得很出色,陳浩峰亦很精彩.其他演員則仍未到位. 

4.關於香港文化,而及我個人可以做甚麼?這劇叫我不太悲觀.

Monday, May 15, 2006

第一次去新光


新光戲院看了劍新聲劇團的《金釧龍鳳配》.這是我第一次去新光.去到便明白,為甚麼粵劇界如此抗拒高山劇場.經歷多年,新光戲院的每一吋地方,都已和香港粵劇文化融為一體,我說的這香港粵劇文化,是一種經過歷史沉積,已呈疲態的文化,包括觀眾,員工,裝修,甚至劇目,都散發出這種味道.我不是說粵劇已沒落,粵劇仍有很多觀眾,但已老化,而且逐漸和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新光戲院這種味道,是今天粵劇能繼續不需政府補貼而生存的原因,也是它不再有創作活力的原因.我希望,新光能捱多十能年就好了,粵劇界不需要甚麼,只需要新光,過十年後,到了下一代觀眾,粵劇將會完全脫離普及娛樂的角色,以藝術方式來運作.那時候便不需要新光了.

政府應做的,不是用公帑介入粵劇產業的運作,而是幫助粵劇的藝術水平提升,把它精緻化, 幫它在社會上扮演一個新的角色.

Haven Wong 的 photo gallery 有一批很好的照片.

又如何?


這週末,心情忐忑.

讀了明周陳冠中和張錦滿的文章,談的是香港文化會否被邊緣化.陳冠中說得對,香港文化從來都不是中心,但香港的普及文化曾經對中國有深遠的影響.

前幾年在北京什剎海,深夜,我看到一個醉漢,坐在湖邊一次一次大聲唱〔滄海一聲笑〕(當然是普通話版),他唱得不好,但大聲得讓我記住了,香港的文化傳播了多遠多深.

正如陳和張所說,香港文化的創造力減弱了,是因為大陸開放,儲蓄了五十年的力量爆發了出來,也因為香港人失去了創業精神(Can Do Spirit)和腳踏實地鍛鍊自己的功夫精神.此消彼長,影響力就很快的消退了.

張錦滿叫香港的年青人,要大膽創作,〔更要闖進大陸領域去〕.這句說話,叫我想了很久.

我其實沒野心〔闖進大陸領域去〕,這幾年也有幾個文化界的朋友北上,我沒膽量,實在習慣了香港.我想:能留一天就留一天吧,始終這是個我最能發揮的地方.我做的事情,能對這七百萬人有意思,已能叫我滿足了.只要仍有得做.我只關心香港,不可以嗎?

我花了四十年時間學做一個香港人,到今天,我非要學做一個中國人不可?

邊緣化又如何?大有大做,細有細做.香港風光過了,衰落就衰落,又如何?

但想深一層,下一代呢?

Thursday, May 11, 2006

為藝術犧牲

香港電台叫我逢週三晚主持一個電台節目.我選了為藝術犧牲這個題目.

這題目是反話.我認為「為藝術犧牲」是垃圾.我認識的藝術工作者,或者藝術家,都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性格,才能,藝術是他們做得最好的事情.都是自己的選擇.脫衣也好,剃頭也好,兩餐不繼都好,是自己選的,不要說是為了藝術. 人的價值最重要.藝術不值得你為它犧牲.

第一次,做得痲痲地囉.浪費了嘉賓莫昭如. 

以後請誰?

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













一張是日本設計品牌Groovisions 最近香港展覽的海報,另一張是平等機會委員會的新海報.

真的,問題不是「抄」抑或「參考」的問題,而是做得好不好的問題. 

人人都談創意,我開始覺得,創意是不能談太多的,談得多會把它談死.

最重要是把手上每一件工作做好,用最好,最有效,最有趣的方發去做.

最近買了一本書.Paul Arden 的 "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內容你都估得到,但我喜歡那封面.我把它放在桌上.提醒一下自己.

Monday, May 08, 2006

如您就是這位上海人男士


我在銅鑼灣街頭一角,發現這傳單.一底一面貼在一間麵店旁牆上.演出是過期了,但范女士給那位男士的信,過期未?「零四年春末夏初」哎呀,整兩年了.

HK Magazine裡面有一欄叫I saw you,就是給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尋人欄.甚麼幾時幾日我在Gym見到你,我在地鐵站在你旁邊.他們也是在給城市寫信.


我細看演出名單,沒有一位姓范的.究竟這位范女士和高瑾越劇團是甚麼關係?抑或,這只是一個廣告,范女士覺得這位上海男人會看越劇,所以搭單尋人?

合上眼,幻想一下,這可以是一齣講上海話的before sunrise,背景音樂是【樓台會】.

Wednesday, May 03, 2006

creative hub


我常常想,藝術中心其實是一個藝術村,一個community. 應有些公眾地方,或者原因,讓大家見見面.所以我一直想為在這裡工作的人搞個party.上星期五終於搞得成,飲有食有chitchat,出現的人出奇地多,大概有一半是藝術中心和藝術學院的同事,另一半是其他機構如藝術節,歌德學院,劇場組合,two art gallery,藝術在醫院,美感教育,CL3Architecture and design,allrightreserved,7A班,IATC 等等.拍照前我說,以前每次走火警都只有小貓三四隻,今次以後我知點叫大家走火警了.

Tuesday, May 02, 2006

已經缺少了一件


在商務看到一本小書,立即決定要買來送給即將在藝術中心開店的阿麥書房店長j.<書道--中國書業職業精神培訓必讀>.書中收了多篇五四後中國書業先驅有關出版和經營書店的文章.當時當然沒有文化創意產業這名詞,但這些文章的內容皆是理想和生意兼顧.

親愛的店長j:生意上的意見,當年的智慧今天大都仍有用,請你細讀.至於理想和道德方面的,你自己斟酌一下,我不勉強你.尤其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這一段:

「書業商的人格,可說是最高尚最寶貴的,也可以算得是最卑鄙最齪的.此兩者之判別,惟在良心上一念之差;譬如,吾人用盡腦筋和心血,出一部有價值的書籍,供獻于社會,則社會上的人們,讀了此書之後,在無形中所獲的利益,定非淺鮮;反是,如以誨淫誨盜的書籍,供獻於世,則其比提刀殺人,還要厲害,蓋殺人不過一人,惡書之害,甚于洪水猛獸,不知害多少人.所以我們刊行一種書的時候,心地必須純潔,思想必須高尚,然後才可以將最有價值的結晶品,供獻于世;否則,不但于道德方面要抱缺憾,即自己良心方面亦受責罰.我近來聽說有兩個專做壞書的人(暫存忠厚,不將他們的姓名宣布),他們昧良心的錢,雖是賺了不少,可是一個已經害了不可救藥的病,一個的五官四肢已經缺少了一件,我們雖不能迷信報應的話,但是,”因果”兩字,卻也不能不信的.」

好驚!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