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2, 2006

窗外


窗外搭了棚,師父在做維修,拿著工具,嘰嘰喳喳的在刮窗邊.兩位師父邊望著我,邊閒談:

「拿.丟你老母哩D房係俾總經理坐架.」

「丟你老母總經理間房邊有咁細,有梳化架我見過.」

Labels:

為藝術犧牲

Wednesday, December 20, 2006

人啊!人


展覽至28日.速看.

Monday, December 18, 2006

金龜嘜植入諾基亞


我有個壞習慣,喜歡拆手機.尤其在一些很悶很悶的會議當中,我會悄悄把手機的殼拆掉再裝嵌--像電影中那些特警很有型地拆鎗砌鎗.Nokia的手機很好拆,面一塊,底一塊,卡勒一聲便拿下了,容易過拆大閘蟹,然後小心把那塊連著按鍵的軟膠也拿掉後,電話便變成一個閃著藍光,露出內臟的白色骨架,仍然能用,非常有型.

後來因為拆得多,機殼鬆了,我的電話一跌就四散,有一次在文化中心看演出時,我的電話又跌散了,殘骸拾得回來,3字卻丟掉了.

怎麼辦?我找來一粒花生代替.金龜嘜,吃了幾十粒,才找到一粒大小適中的,用雙面膠紙貼在按鍵軟膠3字的位置上.開始時,那粒花生接觸不良,3字要很大力才按得出來.但用得多了,花生竟會慢慢變形,配合機身和手指,愈用愈好用,手感優良,力度剛剛好.

把一粒花生嵌進一高科技塑膠產品中,有一種搗亂的快感.

每當有人拿出最新最貴的手機炫耀時,我總會很酷的讓他們欣賞我的.嘩!好特別.咦!好污糟.通常每個人都要求摸一摸.

手機後來被人偷了.我換了一架,最近又跌散了,花生手機回來了.這次是5.

把有生命的物料,接合到人工合成的科技產品中.是有機(organic)和無機(inorganic)的結合,像所謂的Cyborg, 能令冷冰冰,乾巴巴的科技,感覺上暖暖濕濕起來,變成一種有生命,會腐朽死忙的科技,這裡面有一種很性感的辯證關係.

呀,其實,在選擇物料的時候,花生是我的第二選擇,首選是--牙齒.

Sunday, December 17, 2006

值得嗎?


這幾天都在想,值得嗎?

大家都在講價值.

保留甚麼,發展甚麼,值得嗎?

堅持甚麼,放棄甚麼,值得嗎?

記得甚麼,遺忘甚麼,值得嗎?

社會的價值觀在轉變,自80年代回歸議題開始,至90年代民主政治加速,97年之後的經濟和管治危機,加上03年的沙士,香港人正正式式想在這地方當家作主,不單要求麵包和股票,更要求參與管治.

公民意識成熟了,決策的過程當然會慢下來.值不值得?這是每個人都要想的問題.

前天經過中環,鐘樓沒了,那片天豁然開闊起來.

如果以後,這地方變成一個市民可以舒服地接觸水邊的地方,其實也不錯.

Labels: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為藝術犧牲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地球上最後兩個人


和詹瑞文去看何兆基的展覽【姿態身段】,看著這作品,他說想起【兩條老柴玩遊戲】--改編自Eugene Ionesco 的 【The Chairs】.關於兩個九十歲的老人,在世界末日前的嬉戲.

香港很少這種深度,這樣嚴謹的展覽.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展覽至十二月廿八日.

Labels:

Friday, December 08, 2006

前無去路 後有追兵


我去過濕地公園三次.兩次是為了工作,一次是去玩.我最喜歡那裡有一塊很大很大的草地,斜斜的從公園入口昇起,一直伸延到蓋住整個主展館的屋頂.遊人可以不用買票,在這大草地跑跳翻滾.走到最頂,前面就是濕地,遠處是一大片天水圍的山和水.再望遠方,煙靄之間,隱隱約約有高樓大廈,如海市蜃樓.我問公園的職員那是甚麼.「那是深圳呀,這些高樓都是這兩三年建起來的.將來應該會愈來愈多吧.」

我是來看鳥的,沒想到會看見深圳.回過身,我看到另一個奇景--公園背後就是天水圍一棟棟的住宅高樓,密麻麻如石屎森林,闊達180度如屏風般密不透風.濕地公園就是這樣,夾在高樓與高樓之間,可以說是一小片樂土,但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其實也見證了自然生態的窮途末路.

上星期我們再去了一次,和500個小朋友用當地的泥來創作陶藝,活動名叫天.水.泥.也做了一輯「為藝術犧牲」

Labels: ,

Monday, December 04, 2006

中國戲劇大師的命運


有些書,單是封面設計已值得買.這本又是陸智昌

Labels:

Friday, December 01, 2006

為藝術犧牲



築電之旅

要保留文化和記憶,最重要的是令文化和記憶活著.電車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超過一百年了,它仍是港島區最受歡迎的短程交通工具--它仍極具生命力,不需放進博物館.

我參加了香港建築中心主辦的築電之旅,和二十幾位朋友一起搭電車,沿途有建築師講解香港的城市和建築.參加的朋友來自港九新界,有媽媽帶著小孩,有退休了的公公婆婆,有移民了去外國,回來旅遊的少女.最有意思的是,全部人都對文物保育和經濟發展中間的矛盾侃侃而談.從近來對天星碼頭搬遷的民眾反應來看,隨著公民意識的提升,香港需要更有效的,讓市民參與政策制定,尋求共識的方法.

特首在施政報告亦確認了,這是下任特首的一個挑戰.

「第一項挑戰, 是經濟如何持續發展。最近我察覺到社會有一種危險的想法,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文化保存對立起來。我認為追求社會發展進步,是一個整體觀念,應該要以人為本,講求全面、協調、和諧及可持續,除了要講求速度,也要講求效益,除了經濟效益,還包括人文、社會和環境的效益。人文效益是講求歷史文化保存,社會效益是要共享成果、促進社會和諧,而環境效益則是講求資源保育及可持續發展。但要實現這些進步的目標,經濟必須持續增長,否則一切都是空話,沒有本錢去實現。香港目前面對的發展困難主要是投資不足,政府公共投資步伐緩慢,我相信今後政府與商界、議會、環保團體對發展目標要多溝通,政府公共投資計劃才可以順利推進。」

我看,這是一個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大挑戰.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