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8, 2006


去了一趟北京,第一次去崇文門城牆公園.從未在北京市散步得這樣輕鬆.終於明白梁思成說的,城牆作為人民公園的意思.梁思成是對的,雖然他悲劇地失敗了.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06


亂咁讀書 - 項美麗有沒有見過蕭紅?

項美麗 Emily Hahn 是美國人,New Yorker 的專欄作家,1935年,她30歲,感情一直不順利,想出外走走,去過非洲,失意再出走,來到人稱東方巴黎的上海,愛上了上海多姿多彩的社交生活,也愛上了出身名門,才華橫溢的文人邵珣美,儘管他已婚而且有五個孩子.她留下來,當記者,辦雜誌,隨他染上鴉片煙癮,甚至嫁了給他(姨太太?),經歷了上海的陷落,交遊廣闊,和國共兩黨都有交情,後來因為寫成第一本宋家三姊妹的傳記而成名,直至1939年,和邵珣美分手.項美麗到了香港,在香港淪陷之際,她陷入另一段感情,生下了一個孩子,直至1943年離開,結婚,再沒有回去上海.

王璞寫的【項美麗在上海】,把這個女子寫活了,她的年輕,對感情的嚮往,好奇,愛闖蕩的性格,在大時代的襯托下鮮活得像條從岸上逃回江湖的魚.這人物好看極了.王璞是香港作家,很希望他能續寫【項美麗在香港】.

因為項美麗,我想起蕭紅.同是作家,同樣從家鄉出走,同樣是感情重傷,1941年,蕭紅貧病交加,死在香港.她才31歲.

滾滾紅塵,城傾之際,項美麗有沒有遇見過蕭紅?

藝術作為職業 (2) 劇團經理與狗屎

前年,新域劇團十周年,潘惠森先生來電,要我寫點甚麼感想,大概因為我是創團經理吧. 放下電話,我想起那條狗屎......

那天是星期六,大概是早上十一時,辦公室內只有我和兩位女同事,潘藝術總監不在.星期六上午通常不太忙,整理桌上的文件,打打電腦(那時沒有 internet,天啊,是1993年!),想著下午要到那裡玩,裝出在想東西的樣子,有點無聊.辦公室原是村校,我抬頭看見那深藍色的瓦頂,高高的擱在那裡.慶幸這房子還算結實,未像儲物室那邊滲水.

這時,我看見那黑狗悠悠閑閑的走進來前院拉屎.

我們劇團有幾座簡單房子--辦公室,儲物室和兩個排練室,還有個小廁所,向排頭村方向有道小圍牆和鐵門.走進鐵門,就是前院.

前院不大,放了些舊布景片,幾個花盆,一個不知是那次演出留下來的韆鞦架,還有個燒烤爐.那個星期六早上,在藍天白雲,秋天的陽光下,那黑狗蹲在前院中間拉了一條屎.又悠悠閑閑的從鐵門走了.

我坐的位置剛好看見那狗,兩位女同事都沒看見.我目送牠離去,呆了五分鐘,經歷工作生涯中最大的爭扎.然後拿起張報紙,出去把狗屎撿起丟掉.

直到今天,我仍間中想起那個早上,那五分鐘我腦海閃過的幾個問題:

我應否接納狗屎成為我前院的一部分?

我應否等三小時,讓替我們做清潔的英姐來清理?

應否去排頭村,找黑狗的主人來清理?

應否請我的行政助理去清理?

應否轉過頭去,裝作看不見?

去?不去?執屎!?That is a question.

1993年.我是新域劇團的創團行政經理.團址是沙田排頭村.行政經理的工作範圍非常廣泛--節目策劃,製作,人事,行政,場地管理......

真的,放下電話,就想起那條狗屎.原來這些年來,牠都沒有離開我.每當有難題出現,心煩氣燥之時(例如甚麼西九龍,藝術政策,分餅不勻等等),黑狗就會出現,在我面前,拉一條屎.
亂咁讀書


我未去過東莞。對東莞最新鮮的印象,是林家棟在【黑社會】裡飾演的東莞仔。

【快.感】,副題是「一部關於東莞的城市文本」。配合東莞市固網電話升為八位號碼--城市升級,由一間房地產顧問公司策劃,幾十篇文章,十三萬字,一半圖片一半字。整本書的設計,是要傳遞一種年輕時尚的感覺;內容上,只有一個訊息--在城市間的競賽上,我不落後。東莞正在追趕上來,追趕的對手是廣州深圳。我也有高速公路,我沒有地鐵,但有輕軌列車,我有大劇院,大學城,電子廠,有步行街,有文化廣場,有名牌消費,連星巴克也來了。


和其他類似的城市文本(例如香港和台北的101)不同,書中很少懷舊情懷.這是一種崛起焦慮,一種落後情意結.充滿了青春的躁動,暗瘡和賀爾蒙.這是場比賽.鬥經濟,鬥文化,鬥電話號碼的長度,今天中國,城市間的競逐,竟像極了發育期的男生!

Thursday, February 16, 2006


亂咁讀書

用三天時間,讀完了【博士的愛情算式】(內地版,台灣譯【博士熱愛的算式】),很可愛的一本小說,溫溫馨馨,情節安排幾聰明.像週六下午悠悠閒閒喝的一杯茶,甜甜的.
因為博士,我開始讀【費馬最後定律】.

Wednesday, February 15, 2006

藝術作為職業 (1) 小飛俠與大爆炸

最近看香港話劇團的【小飛俠】,勾起一件往事.

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是一九九一年,我在文化中心任職節目組的助理經理.有次我們邀情了蘇格蘭芭蕾舞團來香港演出【小飛俠】,那演出的賣點是,他們有一套先進的舞台飛行系統,可以令舞蹈員在台上前後左右的飛舞.

問題並不出在飛行裝置,問題出在小飛俠手上的炸彈上.

芭蕾舞團來港之前,把要運來的貨櫃清單傳給我們,我們負責幫助他們和海關聯絡,令貨櫃可以順利入境,有位同事在清單上發現 pyrotechnics 一字,知道這是指舞台用的炸藥煙火,我們並不熟悉怎樣處理這些東西,不知道有甚麼危險性,也不知有甚麼規定和程序,只知道 pyrotechnics 聽起來頗危險,上級的意思是向其他部門詢問,便發現香港政府內,負責炸藥的部門是礦務局,因為他們經常要爆石開山.我們由礦務局開始,和一個個政府部門聯絡統籌,終於令這神秘的 pyrotechnics 設備順利入境,其實這爆炸品只是一個小小的裝置,不比一個鞋盒子大.舞劇中有一場是小飛俠和海盜在船上打鬥,把一個黑色球狀的炸彈拋來拋去,最後拋到布景後面,然後發生小爆炸.砰的一聲,有些煙,有閃光,就是如此.

我們對這個小盒子認真對待,來港後,它由警方護送到尖沙咀警局存放,每次要用之前在由一位警察和一位文化中心職員護送到劇院.應有關部門的要求,我們還安排了一次示範,那次可謂大陣仗,礦務局,警察局,消防局市政署的官員都來了,一大排人坐滿了文化中心大劇院第一行.芭蕾舞團特別為我們演了那一段舞劇,小飛俠把炸彈拋給海盜,海盜把炸彈拋來拋去,爆炸.順利得很.

演完了,官員們來到台上,好奇地到處望望.開始發問,我們逐一回答.

「剛才的煙是不是太大了,會不會令觀眾不舒服?」

「是這樣的,這大劇院有很好的抽風設備,更大的煙霧都能很快抽走.」

「佈景不會被煙火燒著?」

「啊,舞抬上的布景都噴過了防火漆,不會著火.」

「剛才的爆炸響聲都頗大,會不會令觀眾受驚?」

「唔,這個.其實舞台演出有爆炸響聲是很平常,觀眾應該不會介意.」

「假設,我只是假設,如果那邊第二行第五個位的觀眾有心臟病,因為這次爆炸響聲而發病入院,他控告我們疏忽,那我們中間誰要負責?」

「......」

唔..眾人沉思

最後的決定是這樣的:因為爆炸這一場出現在下半場,當觀眾(包括港督彭定康)於中場休息後回到坐位時,場館內會廣播一段中英雙語宣佈:各位觀眾,下半場將會有一聲大爆炸聲嚮,敬請留意.而文化中心外面,停了一輛救傷車,和消防車,以防萬一.

觀眾交頭接耳,很好奇這聲響有何特別,值得提醒大家特別留意.整個下半場,觀眾都在等待這主辦當局叫大家特別留意的大爆炸.會不會很嚇人?會不會很好玩?會在那一場發生?要不要把耳朵掩住?

還有沒有人專心看芭蕾?

誰也料不到這事件的結尾是一個反高潮--那個晚上,炸彈最後沒有響!現場演出就是這樣,總會有意外發生,每晚的演出不會完全一樣,這一晚情緒高漲,那一場漏了台詞,而這一晚,炸彈沒響.

舞蹈員沒受影響,演出還是一樣,不過觀眾就很失望,等了半晚的那個大爆炸那裡去了,是不是爆了我沒聽見?

無論如何,演出的氣氛是毀掉了.

這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這些年來,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我偶爾會想起這個小飛俠與大爆炸的故事.愈想愈覺得整件事情很荒誕,事情發展得這樣離奇,是因為過程當中,在很多關節位上出了錯.

我有時想,如果這件事情再發生在我面前,當我眼見事情向著愈來愈荒誕方向走,當我們眼見國王將要光著身子走到街上,有沒有勇氣站出來去提醒他?

Friday, February 10, 2006

家(二)


歐陽應霽第一本漫畫集【連環途】裡面有一篇叫新生活陳列室,看了叫人想哭:晚上十時,傢俱店關門了,住在裡面的人才開始陸續回來,黃太大一家在廚房吃起飯來,林小姐一個人在那個客廳呆坐,等一個從來未晌過的電話,天亮時,程先生在房內哭得很厲害,大家整晚都聽見peter 和mary在那邊的睡房造愛.

一宿無話,第二天一早,各人整理乾淨,梳洗出門.十點鐘,傢俱店開門.

大家都愛看宜家目錄,因為裡面展示的都是家,而非家具.家是甚麼?家是家庭與外界中間的過渡,是家庭的的堡壘.但家庭裡每人都有自己的小堡壘,家裡有家.電影【鋼琴教師】裡,主角用衣櫃頂住門外的母親,這一幕很難忘.

少時候我沒有自己的房間,只有自己一個抽屜,爸爸給我鎖匙.從此我知道,我有了自己.

Monday, February 06, 2006

我的演藝政策


我的演藝政策—回應表演藝術委員會諮詢文件

拿到了這本橙色的表演藝術委員會諮詢文件,不免想起今年初關於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諮詢,三年前文化委員會那本蝴蝶封面的諮詢文件,和再之前建議取消市政局的那本粉紅色的諮詢文件.香港的文化政策究竟怎麼了,為甚麼每兩三年就要檢討一次,就要把資源架構重整一次,這邊加加,那邊減減,搞了十多年仍然在修修補補?

文件公佈了一個多月,媒體上的報導極少,回應的文章更少.原因大概是,文件內有很多資源架構裡的技術性調整,不是一般讀者能夠明白的.一般讀者亦不會知道,這些改變的建議會怎樣的對觀眾有影響.因此,我不在這裡給這份文件逐段回應,我想由我對文化政策的願景開始.

我認為,香港的演藝環境,從政府的角度,應該只有三套政策:藝團政策,場地政策和教育政策. 

藝團政策應有兩個核心,一是多元化.藝團有大有小,政策應該鼓勵不同風格的小團成立,並提供環境讓那些適合的逐步發展成為大型藝團.小團的數量應該多,成立的門檻應該低,應該各有特色.沒有高水準和多元化的中小型藝團,就沒有高水準的大型藝團.這方面香港的戲劇界算是健康,大中小團百花齊放,具娛樂性和實驗性的演出都有,經常演出,具專業水準的劇團有接近二十個,觀眾數字也一直在增長.音樂和舞蹈的情形就差勁很多,由幾個巨型藝團獨大,幾乎沒有中小型藝團作為二三線的支援和推動,令藝術創作氣氛薄弱,觀眾沒有很多選擇,觀眾數量也不見增長.其中原因,我認為是因為藝術發展局在過去十年積極培養一批了小型專業劇團,而並沒有在音樂和舞蹈上推行同類政策.長江後浪推前浪,大團小團,不應該分開來看,只應有一套政策.

藝團政策的第二個核心是藝術評核.所有資助政策都需要用兩把尺來量度藝術作品的成效──商業的尺和藝術的尺,對兩把尺的重視,不同的資助機構可以有不同的比重.商業成效的評核是比較容易,困難的是藝術評核.無論大中小團,都應該用同一套評核制度.藝團評核制度應該是整體藝術評論環境的一部份,不只是幾個專家對個別藝團藝術表現的評核,而是整個藝術社群--包括藝術工作者和觀眾,對藝術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亦即是社會的藝術品味的形成過程.簡單來說,沒有一個活躍,公開的藝評環境,就不可能有一個理想的評核機制.大家都知道,香港的藝評環境,其實相當惡劣,大部份演出都不會在媒體上有人評論,小數能在媒體出現的評論,也只屬觀後感式的小文章.在這樣的環境裡,藝術家像對著空氣表演,無從得到藝術上的意見,觀眾也沒有評論家給予的導引.藝評的缺席,令整個藝術社群缺乏一個提高藝術水平和形成品味的機制,令資助制度裡面的藝術評核沒有一個社群基礎,變成只是個別評核員的好惡品評,評核機制很容易會淪為玩如何安插評核員的小圈子政治遊戲.政府應協助成立一個評論環境,包括成立一個表演藝術研究單位,負責建立一個高質素的研究和出版的平台;政府亦應支持出版一些普合化的藝術雜誌,營造一個討論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的氣氛.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一份雜誌可以及得上十多年前停刊的越界雜誌,可見這些年來的評論環境是如何荒蕪.

第二個是場地政策,場地政策的核心是如何令場地運作多元化.香港地價高昂,不大可能有民間投資的演藝場地.政府責無旁貸,要成為所有場地的策劃者和投資者.政府也有責任,讓場地的運作專業化和多元化.表演藝術應有專屬的場地,不應該和其他社會活動混淆.場地運作應該是獨立和專業,每個場地應能靈活地調整自己的藝術方向,應能自行決定主辦節目的方針,包括邀請藝團長期合作,發展駐場計劃.場地既要受政府資助,本身亦是藝團資助者;場地應有管理自己的財務的權力,能夠有自己的收支預算.是的,我認為藝術場地應該公司化,政府辦演資助者的角色,由專業團體以非謀利方式運作,以確保場地的專業和多元化.從來,香港絕大演藝部份場地都由政府運作,這在全世界來說是絕無僅有的.我知道這裡牽涉公務員轉職和合約的問題,社會上亦沒有足夠的藝術管理人才,故不可能立即完成,但如果香港要專業認真地發展表演藝術,政府的演藝政策不可能不以場地公司化為一個重點目標.即使不能一步到位,起碼要有一個可行性研究,或者一個先導計劃.沒有場地公司化這個最終目標,任何企圖活化場地的嘗試,都只會是事倍功半,半湯不水.

第三套是教育政策.演藝教育政策應包括專業培訓和一般教育,香港自從1984年成立演藝學院,基本專業培訓這一塊已經建立起來.近年的教育改革,也讓香港的中小學引進了很多演藝教學,現在最欠缺的是能在中小學合任教的演藝人才,和研究演藝的人材.香港的各所大學都沒有一個專攻演藝的研究生課程,是導致藝評積弱的一個原因,也令評核機制難以完善.研究是整個演藝生態環境的重要上層架構,這一塊不穩妥,會令其他環節鬆散.

回到這份表演藝術委員會諮詢文件.文件針對四個方向:主要演藝團體,新進和中小型藝團,主辦節目和場地政策;提出一些短期(三年)內可以立刻進行的改善措施.建議包括成立一套信賞必罰,可進可出的評核機制,成立一個節目與發展委員會,以單一機構為大型演藝團體提供綜合資助,提出場地伙伴計劃等等.文件強調,這些建議只是政府逐漸由管理者變成推動者的第一階段,三年後會有下一步措施.作為藝術工作者,我看到這些建議都是針對一些當前的問題而設計的,短期內的確能帶來一些改善,但這份文件並不是一套長期的演藝政策,它是一本見步行步的政策文件,它有具體的短期建議,簡略的中期方向,但沒有一個清楚的長遠目標.它沒有提及怎樣建立評核機制,無視本地藝評的虛弱,它沒提及場地政策發展下去會怎樣走,政府在場地政策上想怎樣由管理者成為推動者.這是一份有誠意但沒遠景的諮詢文件,它像有很多難言之隱,告訴大家,先走這一步,這邊加加,那邊減減,走完再看.

Wednesday, February 01, 2006


亂咁讀書:

終於讀得完一本駱以軍--【我次子關於我的回憶】充滿奇觀異象,像一幕幕電影畫面,但文字繁複刁鑽,有很多段要重看兩三次才能稍通. 這樣艱難的小說原來竟然是在台灣壹周刊連載!台灣的文化環境真令人羨慕.

讀 INK 裡駱以軍的訪問,他把董啟章看成寫作上較勁的對手,對董的新書【天工開物 栩栩如真】,駱說:「終於出手了.」很有趣.


我也開始讀【天】,是三部曲之第一部,氣魄很大.很高興我的同代人,有這樣的大志氣.董寫他的家族史,也是我這世代的香港生活史,是他的【我城】.希望能讀得完.【天】很厚重迂迴,我同時也開始讀輕鬆直接的【博士愛情的算式】,作為調劑.

早陣子一口氣讀完史景遷的【太平天國】(God’s Chinese Son),這書雖有點虎頭蛇尾,但寫得算不錯了,譯得真好,那些譯註很好看.讀完我想:What if 洪秀全真的是天主的次子?What if 耶穌聚眾起義對抗羅馬帝國?對基督教早期的發展很想知道多一點,去圖書館找來一本小書【早期基督教】讀,解答不了我的問題,但我喜歡「書接書」,特別痛快.

因為駱以軍,我放下了易中天的【帝國的終結──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批判】,很好看的一本書,講中國帝國制度為何能夠延續幾千年,不算獨創的觀點,但思路清晰,節奏明快.讀到漢武帝獨尊儒術,就想起【早期基督教】裡面講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兩個世界從此各自走定了一條路,讀書最好玩的是觸類旁通.讀完這書應接著讀【萬歷十五年】,會很過癮.現在斷了,有機會要從頭再讀.

上周去北京,看見內地版的【啟功口述歷史】,設計得比港版好得多,又平,便賣下來,花了兩天讀了大半,不怎麼樣.現在我有兩本不怎麼喜歡的書.點算?

昨天無厘頭拿起Edmond White的【巴黎晃遊者】.從最後一章倒過來讀,竟也津津有味.剩下第一章,要吃飯.便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