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29, 2008

為藝術犧牲

talk talk talk talk talk talk talk......................................

16/1/2008 彭浩翔講怎樣入行拍電影
23/1/2008謝健民和他的loft stage
30/1/2008王維仁講香港的城市和建築
6/2/2008鄭尚榮談怎樣推銷門票
13/2/2008張志偉, keith和popa-gala
20/2/2008丁羽講在汕大的工作
5/3/2008馮永基與他的建築師生涯
12/3/2008李建璋講音樂劇的市場
26/3/2008陳敏兒, 楊惠美和她們的雙妹嘜
2/4/2008黃詠詩講破地獄與白菊花
9/4/2008譚孔文和他的懷舊癖
16/4/2008三毫子, 何蕙詩從整餅開始講
23/4/2008曾繁光醫生講關於藝術與心理
30/4/2008張可堅崗戲劇的當年與今日
7/5/2008王添強的國際木偶活動
14/5/2008李美娟, 鄧凝姿的貨櫃藝術計劃
21/5/2008陳國慧講劇評這東西
28/5/2008孫惠芳與美感較育

Labels:

Saturday, May 24, 2008

誰是莎士比亞?


我是在看完PIP劇場的仲夏夜之夢之後,才開始對莎士比亞發生興趣的.我很想知道,這樣一個熱鬧搞笑,錯摸誤會後又大團圓,分明是過年過節時推出給大眾消遣的劇本,究竟是在甚麼環境下,寫給誰看的?這樣一齣戲,又是怎樣成為經典的?明白了這背景,我們再看劇場組合到PIP文化產業的變化,再看它們的這齣創業作,心理大概會平衡些.
所有研究莎士比亞生平的學者,都面對一個資料不足的問題,莎士比亞這一位英語世界最知名的作家,留下來的除作品外,就只有零星的法庭和教堂記錄.Bill Bryson那本Shakespeare, the world as a stage寫得流暢有趣,但因能證實的資料實在有限,整本書留下來的只是一大串問號.<推理莎士比亞>(原名是Will in the world: 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採取的是另一個方法.作者搜集了很多資料,基於莎士比亞的身處的時代,環境和同代人的記錄,加上他作品中的蛛絲馬跡,作了很多合理的推論,建構出莎士比亞這個人的一生,解釋了他為什麼,和怎樣寫下了這些作品.大膽假設,小心求証,把作品,人和時代連結起來,非常精采.
一邊讀書,我一邊想,若果莎士比亞今天在香港,他會做甚麼?他會是誰?首先,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劇作家,演員和導演,然後,他是一個成功的生意人和創業者.他對時代非常敏感,絕對知道政治和民情,他的作品首先是給大眾欣賞的,但同時亦為貴族和知識份子賞識.他有自己的觀點和風格,他一生都在平衡藝術和商業,但不常成功,他的眾多作品中,有粗糙生硬的,也有遊戲之作(例如仲夏夜之夢),當然也有些經歷了五百年,仍光輝奪目.
那你說,誰會是我們當中的莎士比亞?

Labels:

Wednesday, May 21, 2008

號外

三聯替號外出版三十年結集.重重的一大盒,像要鄭重的提醒大家,在今天〔潮爆中國〕之前,香港已經在領導文化時尚潮流三十年了.讀完大部份文章,我真的認為,香港是退步了.這套書告訴我們,在變成今天這種一面倒惡俗市燴,重情緒,輕思想的社會前,香港曾經擁有多元開放,鼓勵思想的文化.這幾個月來,看見這套書堆起來像一大塊碑,立在書店的櫥窗,感覺非常沉重.

這張照片,拍於1991年1月24日星期四.地點是沙田公屋的家,大概是接近農曆新年吧,桌上放了新年才拿出來的花瓶,廳中這小書桌是我在家裡的私人小角落,面前的是一部CD機,沒有喇叭,耳機就掛在書架旁.旁邊是個矮衣櫃,上面放著電腦和printer,顯示屏就在我面前. 桌上放的報紙應該是星島晚報,揭開了體育版,講的是明晚麗新和星島的球賽.桌上的是一個相機的包裝盒,我家剛買了新相機.我那時在文化中心當節目助理經理,閒時愛寫劇評影評.這個十七年前的晚上,我穿著國產睡衣,吃著泰國蝦條,專心地讀<號外>Androgyny 專輯,不管廳中心的電視有多吵,我的心,一定已飛離開那四百呎的公屋.

Labels:

Monday, May 12, 2008

根本沒有創意產業這回事

<風格的技術--台灣13個創意老闆的生意實踐>
我搞清楚了, 根本創意產業這個說法是錯的. 根本不應說某種產業特別有創意, 某種就特別沒有. 只有創意的公司, 創意的人, 沒有創意的產業. 我不用在藝術界待很久, 都知道很多藝術家都是毫無創意, 墨守成規的.

這本書是詹偉雄與台灣十三個創意管理人的對談. 除了設計師, 還有電視綜藝節目製作人, 也有酒店, 美容服務業和購物中心老闆. 問題問得很內行, 著重的不是意念生成的過程, 而是管理和營運上的實踐. 昨天買的, 今天就讀完了. 學到了很多.

Labels:

Wednesday, May 07, 2008

誰是李景輝?

圖片中那人其實是毛俊輝.博物館搞錯了. 

Labels:

Saturday, May 03, 2008

讀卜洛克的需要

兩年前,我迷上了卜洛克(Lawrence Block),有幾個月,我找來所有臉譜出版社的<馬修史卡德系列>,一本一本的讀.全部讀完之後,有點飽脹的感覺,覺得夠了.便把全部小說送到阿麥書房寄賣.一兩個月後,不知怎的,讀卜洛克的需要又回來了,後悔莫及.回去阿麥書房,我的書竟賣得七七八八了,只搶救了一本回來.

想再出去搜購,但一套書送了出去又買回來,看來挺變態的,真的非讀不可嗎?便忍住了.

半年無事,一次在書店看見新星出版社的<屠宰場之舞>,是台灣譯本的大陸版,買回去再讀一次.那種史卡德感覺又回來了.這次重讀,就像電車順利地滑進軌道,情節都早知道了,沒有懸疑,我只想再次沉浸在那種氣氛之中.對我來說,馬修史卡德系列並不是偵探小說,迷團逐漸解開時,讀者不會感覺到智性的驚奇,卻會和曾經酗酒沉淪的主角一起,被人性的黑暗淹沒,感到迷惑,恐懼.

最近,心情不好,頭上像聚了一團黑雲,覺得很需要讀一讀卜洛克.那感覺就像炎夏在沙灘你會很想喝瓶可樂.以前,這種情況我會讀村上春樹的<聽風的歌>,現在轉了卜洛克的<屠宰場之舞>,很明顯我是老了.

這次第三次讀的是英文版,讀完後,發現中文版其實譯得不錯.讀原文,只不過想和這本書再親近一點.我不算卜洛克迷了.真的迷,要像大作家朱天文,要去親自到紐約尋訪書中的窮街陋巷.又或者像王家衛,索性請卜洛克為他寫劇本,出來的是<藍莓之夜>

讀原文的意外收獲是讀到了卜洛克對兩間創作中心的鳴謝.這本小說就是在這些中心寫出來的.一間是Virginia Center for the Creative Arts, 另一間是Ragdale Foundation. 我在網上找到它們的資料.都是一些非謀利的藝術家退修中心(Artist retreat),提供一個遠離煩囂的地方給藝術創作,午餐晚餐都可以送到工作室.中心靠收費和企業贊助和捐款,亦有政府支持.

這種商業與藝術的融合,從香港的角度看有點不可理解,就像倪匡在衛斯理小說裡鳴謝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支持他的寫作計劃.聽來不大可能.為甚麼?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