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01, 2006

或者消費,或者不

很開心那天從旅遊書堆中挑了這本書<乾杯!柏林大街>,因為這不是一本旅遊書.作者簡銘甫是台灣人,在柏林生活遊歷了多年.他眼中的柏林,充滿了青春,反商業和無政府主義的氣氛,不是一般人眼中充滿藝術文化,歷史品味的歐洲城市,而是一個「正在誕生的烏托邦」.

例如,他眼中柏林最酷的咖啡館是一家由社會福利機構開設的社區咖啡館Kiez Cafe.價錢平宜得離譜,一杯咖啡加牛奶賣0.8歐羅,一份三文治也是一樣,原因是這咖啡館屬於協助失業人士的社會企業計劃.作者說:他喜歡的是「這家咖啡館在非專業上的另類精神.像是雇用失業人士,選用企業贊助的低成本食材,提供社區互動等實際措施.聽起來也許有點泛政治化,但是在咖啡館文化日益矯情的現代社會,Kiez Cafe的社會主義體質,反而容易讓人反省,沉澱想法.」

對你口味嗎?

書裡還有很多其他故事,例如作者怎讓認識一班過著公社式集體生活的年輕人,怎樣加入公社,怎樣和其他人分擔公社的工作.原來,公社生活的核心在於廚房--怎樣取來超級市場丟棄的過期或者快過期的食物,一起煮,一起食.「柏林存在著許多公社,絕大部分都是八0年Squat「佔領空屋」的後續運動.九0年政府介入後,這些空屋才就地合法成為「集體居住」的單位,繼續過著公社的生活.」

作者鍾情於反商業,反中產階級趣味的另類文化.在他筆下,柏林,尤其是東柏林,就是這樣的一個烏托邦.原因是:89年東西德合拼後,東德人並沒有全盤接納西德的資本主義消費文化,反而,東德的共產主義文化轉變成一股反商業的理想主義精神,反過來影響了西德的年青人,成為主流商業社會下,一股不可忽視的暗流.

例如某天他發現了一家「不要錢商店」Umsonstladen,它宣揚的是No Money, No Products, No Consume. 店裡的東西,只要你需要,每次可以帶走三件,如果你有東西捐出,店主亦無任歡迎.作者自稱是個「重症消費者」,但面對滿店的免費東西,竟然挑不起任何佔有慾.他想:「如果大家不再扮演消費者這個角色,商業活動斷糧斷炊,國家的稅收如何呢?還會有公共建設嗎?或者,我們已經做好接受回到摩登原始人社會的的心理準備呢?」

讀這本書,像隨著作者四處冒險,認識不同的朋友,逛不同的舞場,跳蚤市場和舊衣店,感受到在那裡,懷舊和復古並不是中產的時髦潮流,而是一種的生活方式,裡面含有對消費社會,環境保護的態度.

作者眼中的東柏林,雖然破破爛爛,百廢待舉,但卻成為了今天全球過度資本主義大潮下的反文化(Counter Culture)天堂.這其實是東西德合併後的機緣,這種轉變下多種文化的衝激,正在令德國脫胎換骨地年青化,成為東西歐的中心,在這背景下,將會孕育創意,新思潮和新的社會形態.

我們常常抱怨香港是極單一商業主義(龍應台說的中環價值)的社會.同樣是合併,香港的回歸中國,為甚麼沒有產生類似德國的化學作用?為甚麼中國從極端社會主義走到今天的極端消費主義,可以走得這樣的急,這樣的不留餘地?為甚麼中國今天成為了消費者和商人的天堂,而理想主義者卻被淘汰被嘲笑? 唉.我又想起了李光頭和宋剛.為甚麼?

當然,這其實不是一本沉重的書,這是一本很好的旅遊書,文字感性,照片很美.令人很想立即飛去柏林看看--做個遊客,或者消費,或者不.

Labels:

1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Excellent, love it! »

12:18 P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