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5, 2006

令人笨的創意產業


在看Peter Gay 的魏瑪文化,讀了兩章.再逛書店,看到大陸出了幾本有關英國二十年代Bloomsbury Group的書(明知可能譯得不好,但太便宜了,才廿多元!)

我一直很有興趣知道為甚麼在某一個時代,某地的文化會燦爛創新,像上世紀二十年代魏瑪和倫敦?Richard Florida 的Creative Class理論太著重經濟效益,他所說的Creativity和文化藝術沒大關係,他說Creative City 的三大條件Talent, Technology, Tolerance,說的是由科技帶動,有經濟成效的創新.

創意產業和文化不一定有關,文化人不要表錯情,對號入坐.

我懷疑,文化創新的爆發,來自社會變遷,愈大的動蕩,就會帶來愈大的新文化.二十世紀初的歐洲是一個例子.美國六十年代又何嘗不是?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不也是社會動蕩的產物?每當社會急劇變遷,我們便需要一套新的思想方法,新的生活方式.香港回歸十年,有沒有新的思想?有沒有新的文化?
沒有文化內涵,沒有人文關懷,光說創意產業只是空話,推動出來的亦只會是令人愈來愈笨的商品,例如今天的數碼遊戲.

3 Comments:

Blogger Yiu Kai said...

Social transformation supplies the contexts for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in both economic and social spheres to prosper. So it's probably also true for the case of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1:43 AM  
Blogger nam said...

香港人的生活太安逸,生活中的所謂衝擊都不能衝擊他們的思維,政府如是,市民如是。

想起中學文學老師說過,最美最出色的詩篇都是亂世的產物。

真係咁慘?

6:01 PM  
Blogger louisykl said...

true!

5:13 P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