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香港的文藝青年
1978年,你在做甚麼?(你出世未?)
2007是藝術中心30週年,我在做些資料搜集.莫昭如借給我看他在1978年拍的一齣短片〔給香港的文藝青年〕,片中他帶觀眾去大會堂,看Henry Moore 的展覽,談高雅文化與資本主義的狼狽為奸,去當年文藝青年愛去的海運大廈巴西咖啡室,諷刺那些知識分子的裝模作樣,也去了廣播道,講文藝青年投身電視台,和講佳藝電視台的倒閉,也去了剛成立的藝術中心,片中的藝術中心周圍仍是荒地一片.那天藝術中心關了門,或者,關了莫在門外.
片中也講很多馬克思,毛澤東,捷古華拉,理想,人民,革命,革命.那時的文藝,是要改變社會的.
我是昨天下午看這條片的,上午,我開了一個上午的西九諮詢小組會議,疲累得很,望著銀幕,仿如隔世.
快三十年了.那時的莫昭如,頭髮仍未白,就是一個很反叛的文藝青年.想問問他,對今天的文藝青年,他有沒有話要說?
photo by twotoo ideas
9 Comments:
三十年後,又會否有一個男人四十在西九龍慨嘆三十年前的茹國烈在藝術中心頭髮未白的在談讀書、談願景?
你說我會有一天成為別人眼中的莫昭如?不會吧!
今天,大部份陶醉於文藝的青年都迷失了方向,儘管努力去追去尋。歷史不是包袱罷...而是我們沒有歷史,亦沒有甚麼人願意共同創造歷史。
becbec. 1978已經出世不一定是[幸好].舊的時代不一定是好.我很喜歡那個icac 廣告--懷舊是一種情緒耽溺,和對未來的憧憬一樣,是對目前的不滿的投射,並不理性.
我認識的莫昭如, 一點也不懷舊.
聽完懷舊精選,仍要上班啊.
vinzie, 哎呀,文藝青年這四個字在我成長時的80年代,已經是介乎正面與負面之間的字.我幾得我看一本叫[文藝新潮]的雜誌,被同學笑是文藝青年,覺得很尷尬.記得那時[香港84],仍有一個角色是愛寫新詩的文藝青年.
到90年代,[文藝]已是完全被邊緣化,完全out了.
[理想]這兩個字,even 在中學大學,是會被人取笑的,除非你的理想是[何時掘得第一桶金].
很cynical的社會.
我想說"理想是[何時掘得第一桶金]"有些out了,現在青年人是希望做"億萬少年",志向十分"遠大"!
文藝少年--->億萬少年...wow!!
1978年,我未出世。
很高興見到亞莫張相,「久違了,老爺﹗」
你說的懹舊,是懹自己的舊,即回憶,沉溺在完美化了的過去,和其他形式的懷舊,如時裝又很不一樣。
沉溺在回憶中,這當然有點消極,但它亦是一種生命的動力,不要忘記Proust是靠回憶來吊住條命完成他的傳世巨著。
報紙曾報導過某社工為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製作個人回憶錄,幫他們重拾自我價值和對生命的熱誠。看了後,我幾乎滴下眼淚。當一天我們也都老了時,我們只有咀嚼著這些陳舊的回憶渡日了。
回了你的top 10 moments,看了嗎?
dreamhunter, 看到了.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