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5, 2005

我城2005


我最喜愛的電視節目,是「瞬間看地球」。

這是一個給你看世界各大城市當天天氣的小節目,夾在無綫新聞後播出,和其他天氣報告不同之處,在于它的取景,它喜歡展示城市的小角落,我看過最喜愛的是新奧爾良街角,和維也納的溜冰場,因爲我看到了街角紅綠燈旁邊,拿著早餐等過馬路的人,和溜冰場開心轉圈的小孩,而不是明信片式的地標。我時常希望在這節目看到香港,幻想自己身在外國,在天氣報告裏看到旺角街頭,或者石澳燒烤場。

生活在城市的人,很容易會對城市感情用事。我愛香港,你恨香港,他要給香港寫信,某某要爲香港鬥爭到底。城市由一個供人生活的地方,上升成爲市民的集體象徵,再擬人化成爲情欲物件。慢慢地,我們發現,城市像聊齋故事中吸收日月精華,成了精的樹妖石妖,有了自己的生命,它有性別,會長大,也擁有自己的意志。叫人愛得死去活來之餘,它會反客爲主,反過來,塑造它的造物主──市民。

創造城市,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大事,在現代城市中,人類的生活已差不多和大自然完全脫離,日夜轉變,風雷雨電,四季冷熱都已不能影向人類的作息,食物食水都是經過處理才來到我們面前。我們在城市生活,完全被人造的事物包圍──建築物,道路,汽車甚至公園都是人類文化的産物。

在城市裏,自然消失了,我們不會感懼上帝造物的神奇偉大,因爲我們被我們自己制做的符號包圍。城市就是人類文明的表像,把城市擬人化,愛上城市,就是把人類物化,愛上自己。大家試幻想,衆多對城市文化的觀察,所有關城市生活的文藝創作,都是人和鏡子的對望,一封寫給自己的信。或纏綿抵死,或耐心叮嚀。主題只有一個──我,或者我們。

西西的【我城】寫于一九七四年,是她寫給這個城市的很開心,很樂觀的一封信。但我們知道,七四年的香港幷不是童話世界,也剛經歷了股灾,經濟低迷,在面對世界能源危機,時常停電,厦天要制水,也面對失業和治安問題。但因爲這本小說,我一厢情願的相信,那一年香港的年青一代就是這么樂觀好奇,充滿元氣。我有時想,這幾年我們常說香港社會很鬱悶,大家都說香港沒救了,沈了,死了,但我們有否留意,在這穀底中,可能有一個新一代的香港正在孕育出來?

新香港將不來自中產階級,而是來自最被「睇死」的年青一代當中。這一代人和我城這本小說一起在七十年代出生,今年二三十歲,六四時他們才是小學生,對殖民地香港沒甚記憶。他們的父母是在地産泡沫中大起大跌,0三年的七一他們都上街了。他們一踏出社會,香港已經被睇死了,他們也被睇死了。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泡沫爆破,信心盡失的香港。而他們才剛起步。

西西在【我城】一九八九年版的前言說:「再眨一眼,那將是二00四年。城會怎樣呢?但願我能繼續描述城的面貌,人的生活,叙說永不終止的故事。」

我期望看到這一代人的我城。我想看他們當中的創作人,寫小說,做動畫,做劇場,一起寫信給這個城市,給自己寫信。因爲我相信,將來從這裏開始。

Labels: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